7日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地震科技創新大會上,中國地震局公布最新編制的《國家地震科技創新工程》(以下簡稱“創新工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項凝聚近百名院士專家心血的工程將全面提升中國地震科技水平和防震減災能力。 中國地震局副局長趙和平說,美國在21世紀初率先開展“地球透鏡計劃”,英、法、德等國隨后實施各自的深部探測計劃。中國在這方面也有一定積累,“十二五”期間完成了兩期地殼深部結構探測、83條大型活動斷層調查和兩期地球物理場觀測。 趙和平以中國大陸活動構造探察為例說,專家要在全國主要地震帶和重點監視防御區進行大比例尺填圖和關鍵構造部位深淺構造探測,給出活動斷層的分布特征。 當前國際上主要通過構建區域動力學模型開展地震綜合預測研究。比如美國經過25年持續研究,建立了加州地區強震孕育發生的概率預測和動力學模型。 創新工程的“解剖地震”計劃細分有6個任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陸活動地塊邊界帶成組強震活動機理研究”,將瞄準巴顏喀喇塊體邊界帶――過去20年間,中國大陸發生的7級以上地震都圍繞這里。 還有“斷層亞失穩觀測與前兆機理研究”及“典型震例解剖與大震孕育發生機理研究”,即對唐山、汶川、玉樹等典型強震發生區域進行詳細“解剖”。中國科學院院士馬瑾說,利用大數據等技術進行數值模擬,再進行野外試驗對比,將發展出適用于中國大陸不同構造帶的大地震孕震和前兆機理模型。 基于已開展的城市韌性理論和技術研究,創新工程的“韌性城鄉”計劃提出“顯著提高城鄉可恢復能力”。具體來看,既有隔震與減震技術、可更換構件結構體系等工程韌性技術研究,也有開展災害情景模擬、地震保險等社會韌性支持技術研究。 專家指出,中國面向全國的地震速報信息服務達到國際水平,比如地震信息公共服務可在1分鐘內覆蓋上億用戶,震后2小時左右即可陸續產出主震參數、余震序列、余震精定位等產品。 “但在服務產品種類、服務時效性和服務技術手段等方面,中國與美、日等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的差距。”趙和平說,因此“智慧服務”計劃提出建設地震科學大數據中心、構建防震減災信息“云+端”智慧服務體系、地震信息服務產品深加工等任務。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吳忠良說,自2002年啟動的地震科學數據共享工程累積數據資源360TB(1TB相當于萬億字節),將來國家地震科學大數據中心將形成全國統一、分布管理、合作共享的地震數據資源體系。(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