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聚雄經貿有限公司 (下稱上海聚雄)的浙籍股東胡一平,在追索其“股東知情權”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上海市松江區總工會也同為該公司的股東之一,并占股10%。然而令人頗感蹊蹺的是,當他就此聯系松江區總工會,并希望共同維護小股東權益時,對方先是聲稱對此不知情,繼而再三回避追問…… 可享可觀分紅的這一股份,其所有者為何一無所知?這背后有著怎樣的緣由?近期,《市場導報》(www.zjscdb.。 溫州籍浙商胡一平向導報記者介紹,1994年12月,上海聚雄成立;2007年12月,經朋友介紹,他與同為溫州老鄉的該公司法定代表人胡建造合作而投入資金,并以其母親高周花的名義持有上海聚雄9%的股份。 由于法定代表人長期對股東們隱瞞公司的經營狀況,胡一平一度以書面的方式主張其“股東知情權”,但卻未能獲得理想的結果。2014年10月,他和母親將上海聚雄告上法庭,要求公司法定代表人向股東公開財務狀況。 2015年1月,,支持胡一平母親“查閱和復制自1994年12月至本判決生效之日止的公司章程、財務會計報告、會計賬簿及原始憑證”。 ,第三方審計機構——上海公信會計師事務所對上海聚雄賬冊進行持續3天的審計。胡一平從中發現上海聚雄存在著一系列異常的問題。 “這次審計還讓眾多的小股東們吃驚!”胡一平說,除了他們這些自然人股東外,上海聚雄的第三大股東竟然是國有單位——上海市松江區總工會。這么多年來,不管其他股東如何變更,松江區總工會一直占股10%。 胡一平認為,如果上海聚雄在經營中存在著不合法的行為,這直接關系到包括松江區總工會在內的每一位股東的切身利益。 為了共同維護小股東的權益,胡一平此后聯系了松江區總工會。然而對方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讓他大惑不解。松江區總工會的人員一方面稱,不知道自己在上海聚雄還擁有股份,一方面卻對這份意外得來的“固定資產”毫無熱情。 今年4月12日,總工會辦公室韓姓副主任在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解釋,對于總工會在上海聚雄占股10%這件事,他們最早是在今年1月12日胡一平上門反映后才得知的;在此之前,無論是總工會領導,還是她本人,都不知道上海聚雄這家公司,更不知道總工會在該公司占股10%。 而股東胡一平向導報記者出示了一系列證據,均有總工會在上海聚雄占股10%的蹤跡:在工商部門調閱的多份《公司章程》和《股東會決議》,每份都清楚地蓋著總工會的大紅公章,總工會的身份是股東;工商部門登記歷史資料顯示,1997年,時任總工會彭姓主席同時兼任上海聚雄法人代表,而彭直到3年前才從總工會主席的崗位上卸任;上海聚雄在2009年6月和2010年1月共向東亞銀行上海分行貸款4000萬元,該筆貸款經全體股東決議一致同意,其中就有總工會這一“股東”蓋章。 此外,《上海市房地產登記簿》也能側面佐證總工會參股上海聚雄的情況。上海聚雄的惟一固定資產是上海松江區中山中路368號1幢“胡氏大樓”商業樓,該樓的產權人有兩個,一至六樓的“產權人”為上海聚雄,七樓的“產權人”為總工會,而七樓整層現為上海聚雄辦公區,兩者在產權和經營上互為交集。 松江區總工會目前主持工作的陳姓副主席曾向媒體表示,現任領導班子均不知10%股份,他們已將此事移交松江區紀委調查。 作為上海聚雄的法定代表人胡建造,顯然應該最清楚公司的股東結構。然而,導報記者在總工會采訪期間,曾電話約見胡建造,卻被其婉言謝絕。他僅告知“總工會確有10%的股份”。導報記者追問總工會有沒有分紅過,總工會到底有誰知道這10%的股份?胡建造隨即就掛了電話。 親身感受了總工會從最初的吃驚到如今的遲怠,胡一平顯得頗為無奈。他告訴導報記者,他本來是想善意提醒總工會的,這畢竟牽涉國有資產,哪里料到對方反而讓自己“坐上了冷板凳”。 “1月12日,總工會辦公室韓副主任當面答復會通報領導,好好查查。三四月間又有媒體介入,韓還是回復正在調查,有結果告知。”胡一平說。 4月12日,在事件曝出已過去了三個月后,導報記者趕赴總工會采訪時,韓副主任給出的依然還是 “這事我們還在查”。 當導報記者追問誰在查,查到了哪一步?韓副主任說,“你把采訪提綱列出來,請示領導后,有消息我會回復你”。 4月15日,曾與總工會陳副主席預約見面的胡一平帶上補充證據再次登門,卻未能見到陳副主席。“你這樣三番五次找我們總工會,已經影響到我們的工作,知道不?”韓副主任拋出的一番言語卻讓他頗感難受。 在采訪中,總工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向導報記者介紹,這(股份)背后是太多的難言之隱。總工會的10%股份,最初是用“胡氏大樓”地塊聯建換來的。“占股10%”意味著分紅,而很多老同志都清楚,總工會未曾拿到一分錢的分紅。這10%的股份,總工會既不能矢口否認,又不敢“認領”,就這樣尷尬。 胡一平納悶地說,他占股9%,曾經拿到過幾十萬元的分紅,而總工會占股10%,為何沒有分紅?在他看來,享有10%的股份,對總工會而言意味著巨大的利益和責任。 “首先是每年有超百萬的分紅。”胡一平給導報記者粗略算了一筆賬。上海聚雄的固定資產是“胡氏大樓”商業樓。其中屬于上海聚雄產權的一至六層,屬于總工會產權的頂樓第七層。一至六層年收租金達800多萬元,總工會占股10%,約有80萬元/年的“分紅”,而第七層954平方米是總工會返租給上海聚雄作辦公經營的,總工會大概也有60萬元/年的租金可收。兩項相加,總工會一年“進賬”就超過百萬元。 “其次是股東的擔責。如果說每年有超百萬的收益,是總工會的紅利的話,那么,總工會在如今‘糊里糊涂’的狀況下,還背負著不小的金融風險。”胡一平說。 導報記者了解到,上海聚雄在東亞銀行上海分行有4000萬元的貸款,目前尚在10年期的“續貸期”內。一旦上海聚雄和法定代表人償付困難,所有股東都得負連帶擔責。 “這筆貸款如償還違約,所有股東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總工會屆時應承擔10%的賠付責任,也是逃不了的。”東亞銀行上海分行一位法務主管如是說。 導報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了一個異樣的現象。在已經調閱到的涉及總工會10%股份的所有《股東會決議》和《公司章程》上,只蓋有總工會的公章,卻未見總工會代表簽名。 如果公章沒有偽假,那么公章是誰蓋的?如今成了最大謎團。這起事關國有資產的“懸案”,隨著相關部門的深入調查,導報也將持續予以關注。 ?來源:市場導報????作者:記者 胡德輝 文/攝????編輯:陳俊男????(來源:http://xiaofei.hangzhou.com.cn/xfzx/content/2016-04/22/content_5985903.htm 杭州網 http://gsj.zj.gov.cn/zjaic/jrgs/yqjc/201604/t20160422_143167.htm 浙江政府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