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新聞中心鳳凰|人活不過1分鐘?日本福島核輻射爆表究竟有多嚴重最新消息報導,來書新聞網(http://www.laishu.com)新聞中心
據鳳凰網最新報導
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引發海嘯中嚴重受損的福島第一核電站,日前被測出其2號機組反應堆輻射強度達到每小時530希沃特(Sv,輻射劑量單位)的事故以來最高水平,。
對此,中國駐日本大使館12日發布關于福島核輻射的領事提醒,希望日本政府能夠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消除核泄漏事故產生的影響作出負責任的說明,并建議在日僑胞及赴日中國公民妥善安排出行計劃。
那么,福島核輻射的情況究竟有多嚴重?核事故的后果是不是變得“更加嚴重”了?高達530Sv的輻射劑量會否影響環境,危害人類健康?作為日本近鄰,我們有必要恐慌嗎?
日前,東京電力公司試圖讓一個小型機器人進入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進行障礙物清理作業。2月7日,機器人因噴水故障,被迫中斷工作;9日,機器人在開始作業兩個小時之后,攝像機出現故障,不得不收回檢查。
在分析機器人拍攝的影像后,東電推斷2號機組反應堆安全殼內的最大輻射值約為每小時650希沃特,誤差為30%。而本月2日時,日本東京電力公司曾透露,2號機組安全殼內的空間輻射量為最大每小時530希沃特。東電表示,故障原因很可能與安全殼內部的高輻射有關。
根據設計,機器人可累計承受1000希沃特的輻射量,安全殼內部如此高的輻射值讓機器人也只能工作約兩個小時。據悉,人暴露在這種環境中幾十秒即可致死。
不過,東電表示,這并不意味著福島核電站的放射性物質量突然增大,而是對安全殼內部狀況有了新的了解,核電站周圍的輻射監測值并沒有明顯變化。
中國工程院院士、輻射防護專家潘自強解釋:“被測出輻射劑量超高的反應堆位于安全殼之內,不影響外界。”
他介紹,目前國際在運主流核電廠安全設計按縱深防御原則,從內到外有四大安全屏障:燃料芯塊、包殼、壓力容器、安全殼,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冗余度。此次爆出的問題出在2號機反應堆格納容器內部,是由6年前事故發生時的堆芯熔融造成的。
據英國《衛報》在線版消息,最新發現2號機反應堆堆芯壓力槽下面的金屬格柵出現了一個大洞。潘自強分析,其最大的可能是,事故時溫度失控的核燃料熔穿了反應堆壓力容器底部之后掉落,并熔融造成了孔洞。所以第一,這不是“新聞”——熔穿發生在事故當時,而不是最近;第二,2號機燃料芯塊、包殼、壓力容器雖有損壞,但發生位置還在鋼制安全殼之內。“在安全殼內,對外界就是安全的”,也就是說,并未造成放射性泄漏。由此得出“福島核事故加重”的結論,是站不住腳的;因此再生新的恐慌,更是毫無必要。
被包裹在安全殼內的超高輻射,真是安全的嗎?
當記者問到“現有核能法規對核電廠內輻射劑量有無具體規定”時,潘自強答道,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及中國、美國、法國、俄羅斯等國家的核能相關法,在核電廠劑量約束值和放射性流出物排放量控制值等方面,都有嚴格規定;而對廠內不同位置的劑量,并沒有具體規定。
“法律規定不會那么細,但核電站設計有要求”:開堆時,場內不同位置輻射劑量都有相應要求;因換燃料或檢修等停堆時,也有隨處設置的檢測儀來監控,必要時工作人員須穿一種被稱為“氣衣”(充氣密封服)的防護服進行操作,以最大限度保證員工安全健康。
福島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地震引發海嘯,使外部電力喪失;海嘯又摧毀了備用柴油發電機,導致溫度失控,反應堆堆芯熔化、乏燃料池溫度過高產生大量蒸汽和氫氣。為避免發生更大的核泄漏,只得釋放壓力容器內的蒸汽,并不斷注入冷卻水。所以,盡管核材料本身并未外泄,大量放射性超標的冷卻水和蒸汽外排,污染了環境,“是不可接受的”。
東京電力下一步面臨最大挑戰,是永久性廢堆作業。潘自強表示,要徹底廢棄一座核反應堆并無害化處理,是非常棘手和曠日持久的。
據報道,此次發現的輻射劑量是之前測量的7倍(之前最高值是2012年測量到的73Sv)。這意味著,將來的廢堆作業可能比預想更難,更久。
綜上,這一數值的變化僅僅是指安全殼內部輻射值的改變,經檢測,核電站周圍的輻射監測值也并沒有明顯變化。目前來看,如果不是當地工作生活,福島的核輻射并無太大的影響。因此,了解真相后,我們并不需要過分擔心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