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鳳凰網最新報導
中國歷史上,出自鄉村的文人、官員有告老還鄉的傳統,即便躍登龍門也極少忘本,往往修路辦學,維護本鄉父老福祉。華僑飄洋萬里,錙銖積蓄也都寄回家,死后要回鄉安葬。這樣的群體綿延相續,為鄉村社會保持著地方治理和發展所需人力資源,形成中國社會的有機循環。費孝通先生在《鄉土重建》中這樣描述:“常有一地有了一個成名的人物,所謂開了風氣,接著會有相當的時期,人才輩出的。循環作育,蔚為大觀。人才不脫離草根,使中國文化能深入地方,也使人才的來源充沛浩闊。”
2017年1月30日,山西省天鎮縣張西河鄉丁家煙村委會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加強丁家煙傳統村落保護工程,做好傳統民居、歷史建筑、農業遺產保護工作,在挖掘和保護鄉土文化資源,建設新鄉賢文化的同時,提升鄉土文化內涵,讓子孫后代記得住鄉愁,召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鄉賢座談會。
據縣志記載:“丁家煙村,立村無考,最晚元代屬天成縣,有韓姓建堡,村名韓家堡。,再遷此村。1515年,《大同府志》載為“寒門堡”。丁忠、丁洪兄弟征戰有功,被朝廷冊封為將軍,在縣城東南建有府邸。韓門堡因丁家顯赫而更名為丁家煙。”據村史記載:“丁忠,明朝世襲鎮殿大將軍;丁洪,明朝鎮遠將軍,兵部侍郎;丁奉祥,丁家煙村第一位大學生,包頭鋼鐵學院畢業,長冶鋼鐵廠工作;丁寶山,,后出任廣東省日本一汽集團總經濟師。”
自1978年恢復高考以來,?丁家煙村為國家輸送了大學生131人,其中博士2名,本科生30人,碩士研究生9人,大專90人;2戶人家分別培養出2名碩士研究生;2004年屆村小學畢業的17名學生中,目前已有5名在校碩士研究生,2名本科生。
此次座談會邀請回村的縣級退休老干部3人,現任干部4人,研究生代表3人,村民代表4人。全村老中青三代人就丁家煙村歷史風貌、發展現狀、未來規劃展開討論。座談會決定,啟動丁家煙村歷史風貌保護修繕工程。2017年2月4日,丁守林、丁日遠、姜日才、崔志英向全村發起“發揚丁家煙優秀傳統文化、重修樂樓倡議”:“丁家煙村民歷代生活節儉、善營農事、重視家庭教育、耕余尚讀,多求仕進。為國家輸送了一代又一代賢才。
樂樓一直是村民文化活動中心。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加強丁家煙傳統村落保護工程,提升鄉土文化內涵,讓子孫后代記得住鄉愁。我們倡議發起‘發揚丁家煙優秀傳統文化、重修樂樓’眾籌。舉個人之力、全村之力共建丁家煙村文化,祈望全村知名人士、男女老少積極參與。經村委會協商決定:支持20萬(限1人),授予‘名譽村長’榮譽稱號,終生參與村政建設;支持10萬元(限2人),授予‘鄉賢’榮譽稱號,終生參與村政建設;支持5萬元(限4名),授予‘名譽委員’榮譽稱號,定期參與村政建設;支持1萬元,家庭及創業故事載入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