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鳳凰網最新報導
報幕之后,徐衛娟等“奶奶輩”樂手穿著白色演出服、戴著白手套微笑著上臺坐定,分別手拿圓號、單簧管、大管、小號、大號等樂器,后面還站了個敲大鼓的——這已是“簡版”交響樂團配置了。“她們以前和咱一樣,下地挑菜、進樹林撿枯枝當柴燒樣樣都干,沒事最多跳跳廣場舞,這一年練下來,能演奏樂曲了?”觀眾席上有人小聲嘟囔。沒想到,一曲《歡迎進行曲》高亢嘹亮,還分了主旋律和伴奏譜,不少觀眾聽后大聲鼓掌:“和我在電視里聽到的一樣,我也要報名參加樂團!”
不久前,崇明建設鎮這支平均年齡近50歲的女子管樂團在鎮文化節閉幕式上亮相,驚艷全場。這支“奶奶輩”樂隊才組建一年,大多數成員以前是“樂盲”。“誰說農村婦女沒有愛好?今后我們爭取到區里乃至更大的舞臺上去展示風采!”樂團發起人、建設鎮社區學校校長趙元錢說。
為何會想到組建這支女子管樂團?建設鎮副鎮長黃慧說,近年來,農村土地流轉力度加大,土地集中后由大承包戶進行規模化經營,這給不少原本忙于農事的農村婦女減輕了勞作壓力。另一方面,如今崇明不少年輕人在上海市區或外地打工求學,多數中老年人有了更多閑暇時間。“閑下來干點什么?我們就想通過提供免費樂器培訓,讓農村地區的中老年婦女也能過把音樂癮。”
去年春節后,建設鎮社區學校開始組建女子管樂團。趙元錢坦言,在招募第一批學員前,他心里沒底,不知銅管樂這種“洋東西”在農村會不會“水土不服”?“通知下發后,大家爭相報名,第一批報名的有50多人,積極性之高出乎意料。”
最終,趙元錢在退休音樂教師楊蘇瞻和民間音樂教師朱學新的幫助下,從報名者中選了23人,組建了這個女子管樂團,其中約20人是農村家庭婦女,不少人已經當了奶奶或外婆,年紀最大的隊員徐衛娟已63歲。
這樣一批零基礎的“奶奶輩”學員,怎么學銅管樂?有20年管樂教學經驗的楊蘇瞻說,必須用“土辦法”耐著性子一點點教。
樂團中的次中音號徐衛娟說,她至今對第一課印象深刻。“一開始我怎么也吹不響,吹得嘴巴發酸、臉頰生疼,到第二、第三節課才能讓號正常發聲。”等到大多數人能吹響樂器了,楊蘇瞻給大家講解簡單指法,進行音階練習。“從‘哆’吹到高一個八度的‘哆’,用了一個多月大家才吹下來。只要她們有一點點進步,我都會表揚鼓勵。”樂團整體排練的第一首曲子是《紅星歌》,從組建樂團到排成這首曲子花了四個月時間。“確實不算快,但當大家能把這首耳熟能詳的曲子演奏出來,成就感是巨大的。不少學員自己購置樂器,閑暇時在家練,有的人碰到問題,還會背著樂器、開著電瓶車來我家問。”
教學過程中楊蘇瞻發現,多數人不認識五線譜和簡譜,怎么背譜子?他讓學員們在譜子上用自己熟悉的記號把音標注上去。樊菊香就在她的譜子上寫滿“米so倒,啦米so”這樣的“混合音標”。“辦法土歸土,但管用。真正學會了,就不會再用這種土辦法啦。”
一年來,每個周六都在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訓練,極少有人缺席。這些“奶奶輩”的人說,加入管樂團之后,最大的感覺是自己變得年輕了,對生活的態度也比以往更加積極。
50多歲的陸信娟身患重病,她對記者說,是管樂團增加了她和病魔作斗爭的勇氣和毅力:“這里就像個大家庭,不僅給我帶來快樂,也讓我感到溫暖。以前我從未想過,自己可以站在舞臺上演出,如今幾次演出之后,一曲終了、掌聲響起,那種感覺太美妙了。平時走在村里也會有人夸我吹得好,這給了我很大自信,生活也增添了不少色彩。”
趙元錢說,目前這個女子管樂團演奏水平還有很大提升空間。“今后,我們要不斷提高演奏水平,還打算到鎮上13個村居委以及敬老院去巡演,讓更多農村百姓感受音樂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