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鳳凰|“春節藍”是怎么來的

    鳳凰|“春節藍”是怎么來的

  • 2023-04-23 10:32:43

  • 02-13,新聞中心鳳凰|“春節藍”是怎么來的最新消息報導,來書新聞網(http://www.laishu.com)新聞中心

    據鳳凰網最新報導

    原標題:“春節藍”是怎么來的

    為了“春節藍”,北京市民拼了!煙花爆竹銷量同比降三成,燃放總量、持續時間均是近年來最低,春節假期空氣質量近三年最好。今年春節,許多市民積極響應政府號召,不僅自覺少放、不放鞭炮,還加入到勸阻燃放的隊伍中,紛紛發起“文明過節、牽手藍天”的倡議,少放、不放鞭炮已經成為一股過年新風氣。

    鞭炮聲少了,年卻過踏實了

    “年年除夕、初五、十五都值班,今年明顯感覺鞭炮聲少了。”東城區竹桿社區片兒警鞏樂感慨地說。在鞏樂管轄的社區,今年一起因燃放造成的傷情都沒發生,就連過去發生過的小火情都沒出現。以往除夕夜噼里啪啦的鞭炮聲此起彼伏,今年就臨近零點敲鐘時才有幾家放炮的,一會兒就結束了。“鞭炮聲少了,年卻過得更踏實了。”鞏樂說。

    鞭炮聲少了,是市民共同的感受,也是大家為了留住“春節藍”共同努力的結果。今年春節期間,本市煙花爆竹銷售量比去年下降了30.5%,這也是自2012年以來本市煙花爆竹銷量連續第6年下降。除夕、初五、元宵節3個重點日集中燃放持續時間、燃放總量和清理殘屑噸數比往年明顯減少。

    少放、不放為藍天。除夕至初六,本市PM2.5平均濃度為97微克/立方米,優良日天數為3天,超標日天數為4天,其中重污染1天。從近三年春節假期空氣質量來看,今年最好。與2016年春節期間相比,高級別污染天數減少,除初一由于煙花爆竹燃放導致污染程度嚴重外,其余6天均在輕度污染級別以下。

    今年元宵節,得益于較好的大氣擴散條件以及市民增強的環保意識,燃放煙花爆竹導致的污染程度比往年同期要輕。當日全市平均峰值濃度出現在23時,為213微克/立方米。由于濃度峰值不高,加上一股弱東北風影響,城區的污染物濃度迅速回落。到了昨日8時,城六區PM2.5平均濃度已經降至77微克/立方米。

    不比鞭炮響,改比誰自覺了

    早些年春節,總有街坊鄰居“斗炮”,比誰家放的爆竹響聲大,持續時間長,誰家第二天早起門前爆竹皮多。好像不攢上幾厘米厚的爆竹皮,就“跌份”了。現如今,這樣的舊風氣被自覺少放、不放花炮取代。

    今年春節前,市委市政府要求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職工帶頭不燃放煙花爆竹,首都文明辦等單位倡議市民不放、少放煙花。微信朋友圈中,曬花炮的無人問津,倡導、承諾不放炮的都會收獲一大批贊。“比煙花更美麗的是什么?你可能有無數答案,但最應該珍惜的就是‘春節藍’!煙花易逝,污染難除。”一條微信倡議帖下,數千人接力點贊并留言支持。

    居民們通過社區自治,將倡議落實到行動上。春節前夕,團結湖街道通過“掌上團結湖”微信公眾號在轄區倡導“不放煙花,我們依舊可以美美過年”的過節新理念,居民志愿者們將倡議書送到每一戶居民家中。“鄰里勸導,不買不放”更顯親切,效果也非常好。團結湖街道保潔隊的付隊長介紹,往年除夕夜至少清掃8噸煙花爆竹皮,今年清掃數量降至3噸。家住團結湖中路北二條的市民楊建國稱,以往過年都要花費幾千元購買煙花爆竹,今年沒買也沒放,“放鞭炮只是一時痛快,空氣污染這個代價太大了!為了我們的生存環境,今年不放了。”

    在朝外街道,各社區自管會春節前召開居民議事會議,制定形式多樣的禁放煙花樓院公約,居民們紛紛在禁放煙花樓院公約上簽字承諾。通過樓長、和諧促進員等基層群眾力量,入樓、入戶宣傳,分發、張貼倡議書,講解關于煙花爆竹的危害和安全防范措施。正月十五是許多商鋪年后開張的日子,一些商鋪喜歡放鞭炮圖吉利,雅寶里社區的居民特別向商戶們發出倡議,“少一些鞭炮的硝煙,多一些清新的空氣。節省購買煙花爆竹錢,去擴大投資、去多方經營、去孝敬父母、去關愛子女。”

    “北京禁改限已12年,老百姓放炮的熱情釋放得差不多了,80后、90后這群年輕人也對放炮沒太大的興趣。”一位煙花爆竹零售網點負責人說。

    記者采訪的多位一線社區工作者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勸阻燃放工作比過去好做多了。因為市民環保意識逐漸提高,對年俗的理解更趨理性,少放、不放鞭炮已經成為一種共識,成為一股過年新風。這種內生的動力得益于政府的號召、媒體的宣傳,更主要是市民環保意識的提高,參與社會共治的意識逐漸增強。

    “北京煙花爆竹燃放量逐年減少,是市民維護生存環境,移風易俗,形成新風氣的結果。”北京民俗學會會長高巍告訴記者,燃放花炮的習俗源遠流長,與我國是火藥發明國,以及“驅趕‘年’這種怪獸”的傳說有關,傳統根深蒂固是因為農耕社會持續的時間長。隨著如今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與霧霾抗爭,放鞭炮的習俗顯然會與此不協調。每種習俗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也應去粗取精、與時俱進。

    高巍舉例說,許多科技含量很高的新方式也可以營造年節喜慶祥和的氣氛,又不污染環境,比如燈光秀、電子煙花等。如今,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其他辭舊迎新、祈福感恩的文化形式。今年過年,地壇龍潭兩大廟會5天就迎客160余萬人次。正月十五,許多社區舉辦民俗活動,舞獅子、做元宵、猜燈謎、糊燈籠、摸釘、走橋、拉洋片、衍紙畫……活動氣氛祥和喜慶,年味兒十足。

    “煙花爆竹燃放也不能一禁了之。”北師大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研究所所長萬建中認為,從國情出發,應該加強科技創新,使古老的傳統適應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研發和生產更加環保的煙花爆竹品種。傳統文化應該傳承,改變的只是傳承和記錄的方式。

    “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發展創新。”高巍認為,任何文化都是在不斷發展中才能成熟,我們的傳統習俗,只有在不斷創新中才能更加適應現代文明。那種認為沒有煙花爆竹就沒有年味兒的觀點頗為偏頗,也低估了創新傳統的能力與動力。

    天堂8中文在线最新版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