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記者 孟凡霞)信貸總量增幅巨大,為何中小企業仍然感覺貸款難?天量信貸究竟流向何方?在11月23日舉行的“2016新浪金麒麟論壇”上,銀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于學軍直言,近兩年中國的銀行信貸結構發生了一些明顯變化,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蜂擁至各級政府放貸,房地產也成為信貸的主力軍,實體企業融資卻非常困難。
于學軍表示,自2015年下半年之后,地方政府融了很多資金,手頭變得很寬裕。究其來源,一是銀行正常的放貸行為,現在無論是政策性銀行還是商業銀行,蜂擁而至要給各級政府放貸,甚至在一些地區銀行要對政府進行公關。除此以外,另外兩項資金也十分突出,一是所謂的債務置換,二是專項重點建設基金,此外,還有其他渠道的各類社會融資等。
今年以來房地產貸款突進情況也尤為顯著。于學軍表示,房地產貸款成為最大主力軍,至8月末全國地產業的貸款大概是24.8萬億元,同比增長24.6%,占比達到24.1%,以房地產做抵押的貸款占整個貸款的比重超過15%,兩項合計應該在39%以上。央行數據顯示,今年1-9月,個人住房貸款增加3.63萬億元,同比多增1.8萬億元。其中,9月新增4759億元,同比多增2055億元。而在10月,這一數據仍然保持了較高的占比,10月新增個人住房貸款達到4891億元,占比為75%左右。與房貸快速增長相依相伴的則是房價的水漲船高。“全國有這樣一個特點,基本上哪里城市房價上漲得高,哪里房地產貸款就多;或者反過來,哪個城市房地產類的貸款增加得多,哪個城市房地產的價格就上漲得高。”據于學軍透露,截至9月末,江蘇省房地產相關貸款占該省今年新增貸款比重達到55%,其中南京、蘇州占比達到70%以上,且有部分地區占比超過100%。“這不是個例,也帶有一定普遍性。”于學軍說,這意味著其他貸款實際上在下降。
房地產貸款、地方政府融資火熱,與之相反的則是“實體企業融資困難,新增貸款對實體企業的放貸極不樂觀”。于學軍舉例說,在東部地區的一些經濟大省,甚至制造業新增的貸款到現在累計都是下降的。實體企業中融資狀況的分化趨勢也十分明顯,一部分央企、少部分行業龍頭企業和具有創新能力的優勢企業,融資占有一定的優勢,而大部分的中小企業,甚至包括一些陷入產能過剩行業的大型企業,不僅新增貸款困難,就連保住原有的貸款也很難。
事實上,銀行信貸結構的轉向癥結在于“資產荒”。在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中小企業面臨的經營風險更大,壞賬風險提升,銀行出于自身發展、盈利、風險控制等方面的考量,選擇疏遠部分實體企業,導致決策部門制定的信貸支持實體經濟的政策被大打折扣,無法執行到位,最終使大量中小微企業陷入了融資難、融資貴怪圈而無法解套。
對此,。,“要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在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同時,注重抑制資產泡沫和防范經濟金融風險”。在此之前,。一方面,有關部門約談主要商業銀行,對信貸投放結構進行窗口指導。另一方面,,嚴禁信貸、理財資金違規流入房市,并加大了對違規銀行的處罰力度。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在樓市調控新政實施后,購房門檻的提高和銀行信貸的收緊將使熱點城市的樓市需求進入觀望期,加之基數效應,熱點城市樓市成交同比增速可能會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他表示,從過去一段時間信貸高速增長結構來看,基建等一些大型項目以及房地產帶來的信貸投入很大程度上對于上游的建材等多個產業起到帶動作用,既有益于鋼鐵、水泥等行業去產能、去庫存,也有利于穩住經濟增速。但這種結構分化明顯的信貸投放結構是不可持續的。隨著經濟逐步企穩、部分制造業開始復蘇以及新興產業的加快成長,信貸投向結構必定將優化改善。
北京商報訊(記者 陳婷婷)經濟下行給金融業造成不小的壓力,對保險業而言風險更是不容小覷。11月23日,,,督促保險機構合理控制負債成本,真正做到“有多大本錢,就做多大業務”。
但黃洪也指出,保險業也有少數公司的經營比較激進,非理性競爭行為仍存在。為此,,。嚴格股東資質要求,規范管理層運作,防止不當關聯交易和利益輸送。而如何防止上述違規違法行為?黃洪表示,,,。,更加全面、及時、準確地獲取市場信息,主動發現違法違規行為,;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明確披露重點,加大披露力度,加強社會和市場約束。
與此同時,黃洪還重申“保險姓保”理念,要求保險機構注重主業優先,引導保險資金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穩健投資。發揮長期投資優勢,以股債結合、資產支持計劃等形式推進直接投資,使金融體系投融資的供需配置更加有效、期限結構更加匹配、利率曲線更加合理,如近期設立規模800億元的我國首只直接投向建材產業的子基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