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運動騎行公司野獸騎行與小藍單車公司在京召開媒體溝通會,宣布正式入局共享單車領域,將在年底前在深圳、廣州等4個城市投入20萬輛單車,并于明年春天進入北京市場。同一天,記者在蘇州街附近的人民大學附近看到,另一種同為藍色單車、由一批“95后”團隊推出的由你單車也已經悄然在高校中鋪開。不久前舉行的互聯網大會期間,快兔出行推出了綠色外觀的無鎖共享單車。再加上早已被市民熟知的ofo小黃車、摩拜單車的小橙車,互聯網單車集齊紅黃藍綠各色,一場“彩虹”大戰已經打響。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市場上已有小藍單車、摩拜、ofo等9家互聯網單車品牌涌現,而其背后離不開資本的推波助瀾。今年10月,ofo宣布獲得1.32億美元c輪融資,加上9月底獲得的數千萬美元級別投資,這家公司在短短兩周時間內吸引了兩筆巨額融資。11月7日,優拜單車宣布完成1.5億元人民幣融資。11月中旬,小藍單車戰略合作伙伴野獸騎行獲得1.5億元人民幣融資,并透露小藍單車將在12月初完成新一輪融資……
短短五個月時間,注入該行業的資本已經高達約5億美元。這個數字在當下的資本環境中可謂“冬天里的一把火”。
“有多少錢我們就會燒多少,這是幾年一遇的好機遇。”對于市場開拓前期的資金投入,小藍單車聯合創始人、野獸騎行CEO李剛毫不避諱。他透露,公司在整個市場結束戰斗前大約需要20億元的資金。
不過,資本、創業者蜂擁而入,并不意味著會出現網約車市場興起之初的“價格戰”。“騎一次五毛還是一塊兩塊真沒太大區別,還是看哪家車子騎起來順手,找起來更方便。”出門常常騎自行車的大學生楊毅說。互聯網單車的競爭點更在于誰能實現更高密度的車輛投放、更好的騎車體驗。
ofo也在幾天前宣布,年底將在現有16萬輛車的基礎上實現100萬輛單車的投放量。一位互聯網單車領域從業者判斷,明年年底,互聯網單車領域的前三甲就會完成“決戰”。
騎一次車只要5角錢、1元錢,一輛車的成本卻動輒上千元,除了“燒錢”,互聯網單車真是一門掙錢的靠譜生意嗎?
“只要能夠提供足夠穩定的騎行體驗,每輛車每天有高頻的使用率,兩年后實現盈利并不難。”小藍單車負責人表示,在深圳試運行3天后,投入的3000輛車帶來了約5萬次的使用次數。也就是說,每輛車平均每天被使用5到6次。
記者算了筆賬,以每天每輛車5次使用頻率、每次租金0.5元來計算,一輛車每年可獲得的租金為1000元左右,兩年左右就能覆蓋成本約2000元的單車成本。而小藍單車目前版本的免維修使用期為4年。
此外,用戶在使用互聯網單車服務前,需要繳納99元到299元不等的押金,一旦用戶量達到一定規模,押金也將為互聯網單車公司提供穩定的資金池。
除了租金收入,互聯網單車還有其他生財之道。“我們要做的不只是單純的共享單車,而是一個輕運動品牌,未來還會考慮引入輕運動周邊產品來拓寬盈利渠道。”在李剛看來,如今互聯網單車遇到了千載難逢的市場環境,很像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90年代的日本,2000年前后的中國臺灣,跑步、騎行開始興起,輕運動愛好者數量直線上升。
業內人士分析,單車這一通過極低價格就能使用的交通工具,的確是一個極佳的流量入口,由此帶來的用戶大數據資產以及商業空間不可估量。
地鐵穿城1小時,六七元足夠;但地鐵站到家短短3公里距離,公交車稀少,打個黑摩的至少10元。這背后是“最后1公里”的出行難題,而共享單車提供了最佳解決方案。
單車共享的藍圖蛋糕誘人,但橫亙在互聯網單車公司面前的攔路石可不少。比如在汽車大潮中快要消失的自行車道,北方冬季的寒冷,各地城市普遍遭遇的霧霾……“騎單車確保安全都不容易。”經常“無路可走”,是上班族小夏對共享單車又愛又怕的原因。
作為后來者,小藍單車選擇首先進入深圳、廣州等南方城市,待到春暖花開時再進入北京,避開了北京寒冷天氣下車鎖故障多發的尷尬。
目前,一線城市停車資源主要被汽車占據,共享單車大量投放后,如何獲得足夠的免費停車場地也令人擔心。
“我們正在積極跟政府相關部門溝通,希望能在自行車路權、停車等方面共同探索出好的解決方法。”李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