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貸做了這么多年,我還是個外行。”紅嶺創投董事長周世平說。
他說雖然整體還在風險可控的范圍內,但長期墊付下去,平臺的壓力會越來越大,也可能會爆掉。
究竟什么是剛性兌付?所謂剛性兌付,其實就是平臺向投資者承諾保本保收,當產品到期時,如果收益達不到標的或者出現虧損,平臺就自掏腰包把錢墊付給投資者。剛性兌付不僅存在于網貸行業,銀行也一樣。
大概有70%都是非保本的,但實際上超過99%的投資者都會如約收到銀行兌付的本金和收益,這就是業內不成文的“剛性兌付”規定。
從投資者角度講,剛性兌付能夠保證本息,無疑是好事情。從平臺和銀行角度講,剛性兌付是一顆定時炸彈,無止境的墊付,沒人受得了,平臺和銀行崩塌了,倒霉的還是投資者。
2014年,央媽在《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明確提出,剛性兌付增加金融體系的整體風險并引發道德風險,應予以有序打破。
2017年7月,央媽發布《2017年中國金融穩定報告》,重提有序打破剛兌,要求資產管理業務回歸“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本源,投資產生的收益和風險均應由投資者享有和承擔,委托人只收取相應的管理費用。
為推進打破剛兌,銀行推出凈值型理財產品。為“破局而生”的凈值型理財產品不承諾收益,定期開放申購贖回,提供凈值查詢,投資風險由投資者承擔。
在我看來,短期內雖然不會,但極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少量保本類產品仍舊存在于市場,產品到期后銀行仍會向投資者兌付本金及收益。
但預期收益并不會100%兌付,銀行保證兌付的只是不低于本行同期儲蓄存款利率。
舉個例子,購買一款3個月期保證收益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是3.5%,該行3個月期定期存款的利率為1.4%,產品到期后,銀行能保證的收益率是1.4%而不是3.5%。
如果真是1.4%,很可能跑不贏通脹,也就是說購買這樣的理財產品,實際利率是負的,你還愿意買這樣的理財產品嗎?
有人認為打破剛兌在中國是一個近似“狼來了”的故事,但融360小編以為,央媽此次的嚴厲表態,眾多銀行一直以來的努力以及紅嶺宣布3年后清盤,打破剛兌之路雖然漫漫,但終究離我們并不遙遠。
過去,大多數人的理財的態度是“負盈不負虧”,只要不虧錢,賺多賺少我不care。
投資有風險,并不是說說而已,銀行都有倒閉可能了,雖然是小概率事件。
投資任何理財產品,即使是銀行定期儲蓄,都要做好本金虧損的可能。打破剛兌后,謹慎的投資觀念更加可貴。
一定要正視風險,先看風險,再看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