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滴滴打車與Uber的網約車熱潮之后,共享單車又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之下開辟出共享經濟的新藍海,受到了出行用戶的廣泛歡迎,業務覆蓋范圍也呈擴張趨勢。
自今年4月起,上海、北京、廣州等城市街頭都出現了車圈為橘色的智能共享單車——摩拜單車。緊隨其后進入消費者視線的是有“小黃車”之稱的ofo共享單車,這批最初穿行在全國21座城市的200多所高校內部的“小黃車”也于11月正式開啟城市服務,啟動“城市大共享”計劃。TalkingData發布的《2016年共享單車人群分析報告》顯示,今年5月至今,ofo共享單車覆蓋率平均增長17.7%;摩拜單車覆蓋率平均增幅更是高達172.7%。
“很方便。”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向記者強調這一體驗,而這也是共享單車的核心理念,瞄準的是打通公共交通末梢和微循環“最后一公里”這一市場。
“這才是改變生活的‘黑科技’。我前一天還在想怎么能更快捷地從家到地鐵站,第二天出門時就看見一輛可以隨騎隨停的自行車停在家門口。”對于共享單車的出現,白領小韓感到很興奮。
正如小韓所說,共享單車的出現將城市服務的神經末梢延伸得更廣、更深、更遠,將不被地鐵、巴士、出租車甚至網約車所覆蓋的邊邊角角聯通了起來,讓消費者多了一種選擇。大學生小柳介紹說,這與此前一直存在的城市公共出租自行車不一樣。“公共自行車不僅要辦卡才能租,而且還要還到固定的停靠點。共享單車就不需要找停車樁和指定停車點,只要通過手機應用就能隨時查找附近的單車,掃一下車鎖上的二維碼就能解鎖。每小時只收1元或0.5元,使用完后自動扣費并且隨時退押金,這比自己買一輛自行車省心多了。”
不過,共享單車在實際運營中也存在諸多技術與社會問題,如車鎖故障、投放量不足、車體受到故意破壞或者藏匿、手機應用中的定位功能過于耗電等。摩拜單車用戶小潘和美琪都表示,摩拜單車全鋁制車身以及實心輪胎過沉,對于身材嬌小的女生來說騎行比較困難。共享單車深度用戶羅非告訴記者,雖然摩拜單車拉開了共享單車流行的序幕,但是設計上還有待進一步改進,才能走得更遠。
新生事物的出現總是要在不斷的試錯中才能得到改進與發展,共享單車的征途才剛剛開始。
日前,摩拜單車發布了經典款迭代版,這是繼摩拜單車今年4月登陸上海之后的經典款第三代版本。ofo也推出了升級版“小黃車”3.0版本。
ofo創始人兼CEO戴威表示,ofo計劃率先在北京、上海開啟“城市大共享”計劃。“ofo希望用科學增量+盤活存量的方式調動城市閑置單車資源,推動綠色環保低碳出行,改善城市擁堵問題,讓城市更美好”。
摩拜單車CEO王曉峰日前也表示,要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用新的技術與數據推進共享單車發展。目前,摩拜單車已經將成都開拓為第五個投放城市,并正致力于將新加坡拓展為第一個海外投放城市。“我們希望制造一種生活方式,讓人們騎自行車不會覺得是沒面子或省錢的選擇,而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王曉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