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11月24日訊 昨日,2016年中國職工福利保障指數(CEBI)在北京發布。根據調查結果,2016年中國職工福利保障指數為70.4,整體處于“基礎水平”區間的中間位置。
本次調研兼及我國職工福利保障領域中長期護理、社保降費、稅優保險等熱點問題。針對老齡化的日益加深及新醫改的推進,超過四分之三的職工愿意在現有社會醫療保險基礎上增加一定繳費,承擔晚年可能產生的部分長期護理費用,職工最傾向在養老院(療養院)等護理機構中得到老年護理。因此,政府應該盡快統一模式,并對一些制度標準做出明確規定。
針對經落實《關于階段性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的通知》,超過9成受訪企業已經或在今年內將落實社保降費政策,降費節約成本最傾向用于品牌或產品營銷上。已經落實該項政策的企業表示,這一政策具有一定減負效果,但并非顯著。政府需要通過政策引導和法律手段促進民營企業職工的福利保障建設的完善,提升全社會職工福利保障公平性。
對于購買商業健康險的個人能享受的稅收優惠政策,職工的知曉度有待提高。調查發現,已經購買該保險產品的職工比例為11.4%,沒有購買但有意愿購買的職工比例高達56.6%。加快商業保險發展是提升職工福利保障水平和充實度的重要途徑之一,政府需要在過去注重宏觀政策的基礎上,推出更為精準的調控和引導的政策,撬動商業保險發展的杠桿。
2016中國大中城市職工福利保障指數調查顯示,企業對國家規定的職工福利保障“必選項”貫徹較好,社會養老保險和社會醫療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企業年金、商業補充保險等“選填項”是拉開不同地區間、行業間、企業間福利保障水平差距的主要得失分點,亦是今后填補“福利鴻溝”的著力點,對于我國構建多支柱福利保障體系的目標,最終形成福利保障體系的多支柱穩定結構意義深遠。其次,企業提供福利保障項目時往往“重激勵”、“輕保障”,公平性還有待提高,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先提高,正是我國職工福利保障處于基礎階段的一個特征,企業傾向于發揮福利的激勵效應,做大蛋糕之后,實現普惠。同時,福利保障的業別分布反映了我國經濟結構、發展模式轉型升級的大趨勢。信息業的崛起、新技術的擴散,使得福利濃度在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這兩個行業比較高。受調研的36個大中城市,為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金融業較發達,福利最為優厚,也反映了這些城市的經濟活躍度。
“十八大”后,中國加快了向福利社會邁進的歷史進程,該指數既是對社會制度優越性的兌現,亦是為保障中國發展轉型升級的現實選擇,福利保障的供給側優化對于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動力轉換以及啟動內需意義重大。在這樣的轉型期,一個權威且具有時效性和多向度的指數是必須的,它需要相關的主體合力完成。保險業在福利保障產品及服務的提供上具備傳統優勢,是推進我國職工福利保障水平提高重要的市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