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財經誰惹惱了奧迪經銷商:牽手上汽未征求意見 德方傲慢敷衍最新消息報導,來書新聞網(http://www.laishu.com)財經
如果要給奧迪這出“三角戀”中各方的困窘程度評獎的話,許多群體都可以被列入候選名單。比如吃了啞巴虧的一汽,還有“新戀情”曝光后股價卻陷入低迷的上汽集團,或者被推至風口浪尖的奧迪總部。
11月11日,就在上汽集團與德國大眾簽署引進奧迪品牌協議的當天,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奧迪經銷商聯會籌委會向全體奧迪經銷商發出《關于奧迪與上汽大眾合資可能損害奧迪經銷商權益的問詢函》(以下簡稱《問詢函》),開始征求經銷商的意見。短短五天便收到260份回函(有效蓋章253份),占奧迪全網經銷商50%以上。據了解,目前一汽-大眾奧迪在中國共擁有431家經銷商,還有52家已經獲批并正在建設過程中。
這些經銷商對奧迪與上汽“探討合作可能性”的協議簽署是如此抵觸,以至于用上了不少業內罕見的強硬措辭。
就拿這份《問詢函》來說吧。不僅開門見山地拋出三條質詢:奧迪是否計劃與上汽大眾成立合資銷售公司?新的銷售公司的銷售渠道如何建立?如何平衡一汽奧迪經銷商和上汽奧迪經銷商的權益?還不惜自曝“家丑”,痛陳目前國內豪華車市場異常激烈的競爭,表示“寶馬、奔馳、捷豹、路虎等品牌增長迅猛,而奧迪品牌增長乏力,新產品推出緩慢,導致一些經銷商的庫存周期長達2個月之久,企業正常經營面臨很大壓力”。
“我們要求貴公司在確定交易意向前,應當征求經銷商的意見,并依法保障我們享有的相關知情權,對交易的細節、交易后如何發展奧迪品牌作出說明和澄清……”這是《問詢函》中提到的具體訴求,要求奧迪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奧迪品牌經銷商的合法權益。
11月15日,一大批憤怒的奧迪經銷商代表和投資人,:將此問詢函轉交給奧迪總部相關人員,奧迪董事會必須在十個工作日內給出答復,與中國奧迪經銷商約談補償合資事宜。
和往常那些因為“庫存壓力大”、“車型競爭力差”和“補貼返點過低”等理由而進行抗議的經銷商們相比,這次國內奧迪經銷商們顯然感受到了核心利益受到威脅。據透露,奧迪經銷商聯會甚至在“最后通牒”中要求:德國奧迪方面必須給予巨額補償,否則將停止進口和銷售奧迪進口車。
一位接近奧迪的行業人士認為,德國奧迪同意給予巨額補償的可能性并不大。“目前并沒有更多新消息被披露出來,大眾中國、一汽-大眾奧迪、上汽大眾以及經銷商等各利益相關方的訴求可能并不統一,奧迪總部或許只是覺得中國經銷商在‘漫天要價’,賠償數額怎么計算也是一個問題。”
“對于一汽-大眾奧迪的經銷商們來說,停止銷售奧迪進口車是可行性較高的反制措施。”該人士表示,如果今年年底雙方還談不攏,那么明年奧迪的進口車訂單將有可能被大幅削減甚至取消。
可以預見的是,進口車訂單的驟降將導致奧迪德國工廠的減產,這不僅會使奧迪損失部分收入(進口車普遍利潤更高),更意味著大量工作崗位的流失。要知道,自大眾集團“排放門”丑聞爆發后,在2016奧迪全球媒體年會上,就已經有一批又一批德國媒體就裁員問題“轟炸”過奧迪董事會成員。
在中國,轟動全球的“排放門”丑聞并未動搖奧迪的市場霸主地位,然而此次奧迪與上汽集團的突然“牽手”,卻讓經銷商們的信心降到了歷史最低點。
“簡直不敢相信,奧迪這么快就一聲不吭地與上汽達成了合作協議。明顯是對我們的蔑視!”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奧迪經銷商向記者抗議道。在他看來,這次提出《問詢函》絕不是那種“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小打小鬧,而是捍衛根本權益的背水一戰。
根據不少業內人士的判斷,無論是建立新的合資公司,還是建設新的銷售渠道,對國內現有的奧迪經銷商們來說,無疑都是一把威脅企業根本利益的“懸頂之劍”。
“奧迪經銷商們擔心的原因有以下兩點:首先是擔心新的銷售渠道將打破現有的市場平衡,搶奪客源;其次是擔心未來產品投放上的不確定性,導致用戶很難分清一汽奧迪、上汽奧迪的產品和品牌形象,大家就都不愿意砸錢做品牌,就直接降價,引發同室操戈的價格戰。”汽車流通行業分析師李顏偉認為,奧迪進入中國市場后幾十年順風順水,既得益于與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也離不開國內經銷商們的長期付出。
資深分析師白德打了個形象的比喻:“就像路邊有一家餐廳,不僅生意火爆,品牌形象也深入顧客心中。結果突然有一天旁邊又開了一家餐廳,掛上了一模一樣的招牌。原來的店主、員工就這樣被動地為他人做嫁衣,確實應該獲得一定的補償。”他表示:“過去近30年的時間里,一汽-大眾奧迪的經銷商們在塑造品牌形象上花了多少人力、物力和資本,可能很難算得清。而這些付出沒有得到德國奧迪應有的尊重。”
“如果奧迪總部、大眾集團的大佬們還以為經銷商可以日進斗金,中國市場還是他們隨意攫取利潤的‘印錢機器’,那么這種突然襲擊式的合作,必然會讓得不到尊重的合作伙伴怒火中燒,和殺雞取卵、竭澤而漁也沒什么兩樣了。”白德說。
,大眾和奧迪除了在11月14日發出一篇題為《奧迪繪出中國業務發展藍圖》的800字短文外,并未給出更多有力回應。
“推進奧迪與上汽合作的重要理由,是基于我們對豪華車市場高速增長的判斷:這一市場的增速將快于整體市場的增速。”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總裁兼CEO海茲曼在廣州車展前的溝通會上辯解說。根據他的說法,“奧迪與上汽的合作對一汽、一汽-大眾沒有絲毫的損害”。
實際上,今年國內豪華車市場一掃2015年的頹勢,跑贏了GDP增速及汽車市場平均增速。但對于國內長期處于弱勢地位的經銷商來說,突然多出一家同一品牌的豪華車生產商,會不會引發“多收了三五斗”的悲劇?無論是經銷商還是行業專家,恐怕都沒有辦法像海茲曼教授那樣積極樂觀……
有媒體報道稱,德國奧迪負責銷售和市場的董事馮德睿在11月21日趕往廣東佛山,與國內奧迪經銷商核心投資人委員會討論解決方案。據記者了解,此次會議并未對外發布任何官方消息。
當晚,有參與此次會議的經銷商代表向記者透露,由于對德方人員的傲慢態度和敷衍辭令不滿,中方經銷商代表們下達“最后通牒”后集體退場,雙方的談判不歡而散。與會的近30家核心經銷商向奧迪總部亮出了自己的底牌:關于奧迪與上汽大眾合作是否中斷,如果不在12月1日前給出明確答復,他們將暫停提取奧迪進口車和國產車。
與此前的要求相比,這份“最后通牒”顯然措辭更為決絕,也壓上了更多籌碼。“時刻準備著,大不了拼死一搏!”在一條熱門微博下,一位自稱奧迪4S店員工的網友這樣寫道。
據悉,參加此次會議的廣匯、中升、運通等一汽-大眾奧迪核心經銷商已經就上述要求達成共識。去年奧迪在中國的總銷量中,這近30家經銷商就貢獻了超過一半的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