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動下,較多金融租賃公司涉足的“海陸空”三方業務有望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而隨著城鎮化預期的加強,金融租賃公司則在謀求盤活資金存量之際,尋找“掘金”地方基礎設施建設、醫療等領域機會的可能,從而將自身的融資融物能力與實體經濟對接。
6、7月的江蘇有些悶熱,6月26日,南通中遠船務工程有限公司啟東海工基地迎來一場大雨。大雨中,佩帶安全帽、身穿工作服的中遠船務、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中海油服(行情,問診)”)的工作人員在簡易搭建的會場里,與工銀金融租賃有限公司(以下稱“工銀租賃”)一道慶祝合作。當日,工銀租賃通過其東疆保稅區項目公司向中海油服交付了“凱旋一號”自升式鉆井平臺。該平臺不日將赴中國東海開展鉆井作業,而此次交付也標志著金融機構在支持實體經濟方面“再下一城”。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動下,較多金融租賃公司涉足的“海陸空”三方業務有望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而隨著城鎮化預期的加強,金融租賃公司則在謀求盤活資金存量之際,尋找“掘金”地方基礎設施建設、醫療等領域機會的可能,從而將自身的融資融物能力與實體經濟對接。此時,工銀租賃、交銀租賃、江蘇租賃、民生租賃、華融租賃等金融租賃公司上報了各自的資產證券化產品方案,首單產品有望從中“脫穎而出”,并將成為行業盤活資金的優選方案。
中國證券報記者近日從權威人士處獲悉,目前多家金融租賃公司對于資產證券化業務躍躍欲試,5家公司已經上報了各自的產品方案,預計首批金融租賃公司資產證券化產品規模為60-70億元。多位金融租賃業內人士表示,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首單產品正式落地只是時間問題,而這也是金融租賃業內“期盼已久”的。
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在高層提出重視裝備制造業以及一系列支持政策出臺的背景下,高端裝備制造業正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航空裝備、衛星及應用、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和智能制造裝備等前期投入大,研發周期較長,需要大量資金支持,而這些都非常符合資產證券化業務的特點。利用金融租賃融資融物的優勢,既可以為這些高端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同時又能夠發揮經銷商的作用,并開拓國內、國外兩方面市場。
銀監會今年3月正式發布的《金融租賃公司管理辦法》明確,經銀監會批準,符合條件的金融租賃公司可以開辦發行金融 、在境內保稅地區設立項目公司開展融資租賃業務、資產證券化等業務。而金融租賃公司開辦資產證券化業務,可以參照信貸資產證券化相關規定開展。
銀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5月末,全國共有24家金融租賃公司,行業總資產11334億元。整體來看,經過近幾年的發展,金融租賃公司的資產規模和業務領域逐步擴大。2007年以來,金融租賃行業資產年度平均復合增長率達到87.91%。隨著新設金融租賃公司的成立以及部分公司陸續增資,行業資本實力不斷增強,目前全行業實收資本為841億元,比2007年底增長10多倍。www.58gp.com
金融租賃業內人士表示,金融租賃行業的資產規模已經突破1.1萬億元,而行業的產品和業務也在高速發展,這些對于公司資本金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家金融租賃公司都在積極尋找提升資金使用效率的途徑。一家金融租賃公司負責人表示:“資產證券化無疑是一條最佳途徑,我們希望未來這方面規模可以擴大,從審批到發行也可以實現常態化。”
市場人士相信,未來資產證券化或將成為包括金融租賃公司在內的金融機構盤活存量的重要手段,也將受到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投資者的“青睞”。南開大學金融租賃研究中心主任劉瀾飆認為,從國外發展經驗來看,租賃資產證券化產品需要銀行、 公司、 公司以及投資租賃公司的參與,因此要從許多方面將市場主體吸引到市場中來。與此同時,大力發展二手設備交易市場,因為完善的二手設備市場是進行租賃資產創新和交易的必要前提。
隨著行業資金的使用效率不斷提高,金融租賃公司的業務也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且在對接服務實體經濟方面有著明確指向。目前來看,航空、航運和機械已經成為多家金融租賃公司在與高端裝備制造業開展合作過程中的“公約數”,而“海陸空”三方業務,目前面臨的發展環境卻不盡相同。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在航空領域,多家租賃公司已經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地借助區位優勢拓展局面。交銀金融租賃有限責任公司航空租賃部總經理李玲表示,目前,金融租賃一般提供融資租賃和經營性租賃兩方面業務。航空公司出于平衡資產結構、分散風險的考慮,仍以融資性租賃為主、以經營性租賃為輔來進行業務配置。
中國東方航空(行情,問診)股份有限公司規劃發展部副總經理陳建華表示,近幾年來,航空公司通過銀行貸款等方式自購飛機的情況已經越來越少,除非有足夠的現金支撐,否則一般都會通過租賃來獲得飛機的使用權。“新飛機的價格實在太高,航空公司不大愿意直接購進后讓自有存量資金套在那里,現在業內大趨勢都是融資和經營性租賃為主。將來出現資產證券化產品以后,可能這種情況會有不同。”
在海工裝備領域,金融租賃公司的介入可將船企、裝備運營商和金融機構三者結合。借助《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3-2015年)》等一系列支持金融機構助力實體經濟的政策出臺,工銀租賃、民生租賃、招銀租賃等公司都已經起步,并在探索細分市場的同時,研究創新商業模式。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在航空、航運業務方面,多家金融租賃公司已經將視野拓展到海外市場,參與到國家和地區間的金融服務能力競爭中,而這兩部分業務也被視為打造中國金融租賃國際影響力的突圍點。隨著涉足同一類業務的金融租賃公司細分化趨勢加強,航空項下的大飛機、公務機、支線客機,航運項下的鉆井平臺、鉆井船、物探船等業務領域,有望形成不同金融租賃公司“各領風騷”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