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參考報》報道,從多個權威渠道獲悉,中國制造2025后續政策將陸續推出,其中包括此前發布的總體性規劃《中國制造2025》中提出的相關任務、工作重點、重點發展技術的后續支撐政策,以及相應的財稅金融扶持政策。
根據工信部、發改委的工作安排,中國制造2025“1+X”方案,以及重點技術創新“綠皮書”有望年內相繼推出;工業強基等專項工程,則將在年內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隨著各項具體的針對性政策落地,中國制造2025正在從一紙規劃逐漸進入落實階段。
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介紹,“綠皮書”的前身是《中國制造2025》規劃附件《十大重點領域演進路線圖》。但考慮到《中國制造2025》是一個中長期規劃,時間跨度達到10年,期間技術演進方向和速度都有可能超出目前的預期,因此淡化了“路線圖”的概念,而改為“綠皮書”。李北光同時表示,“綠皮書”將動態發布,會根據技術發展趨勢,預計每兩年發布一次,為制造業中的重要技術發展做出相應規劃。
中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高玉偉認為,《中國制造2025》重點發展的新興技術,與此前確定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度較高。以“互聯網+”為核心,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是推進“中國制造2025”的主線。未來10年,預計僅工業互聯網就將帶來6萬多億元的GDP增量。
在政策支持和巨大市場規模預期下,機構普遍看好“中國制造2025”將是貫穿2015年的投資主題,并特別提及要關注中國版工業4.0相關的自動化、智能化等板塊。安信證券認為,工業4.0不僅深刻的改變了制造業,而且還帶來了商業模式的變革及估值體系的改變,對于傳統的硬件企業,如果能在軟件方面有突破,能力會有巨大提升,建議圍繞工業4.0所包含的四條主線,即智能制造、工業通信互聯、工業大數據、智能物流等來深挖投資機會。
工業互聯網和機器人無疑是“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內容。隨著和“互聯網+”的融合,傳統制造業的升級,也將圍繞工業互聯網和機器替代的路線來展開。
工信部部長苗圩日前就表示,工業企業應用互聯網技術提高整體競爭力,就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也是“互聯網+”最早實現的行業之一。
而智能機器人和高檔數控機床的使用,則將成為先進高端制造裝備的“大腦”。國際機器人協會的數據顯示,去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長27%,達到22.5萬臺左右,其中中國市場的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長54%。
國泰君安表示,工業互聯網代表著新的生產力方向,將為傳統行業帶來巨大效率改進,未來20年中國工業互聯網有望可帶來3萬億 GDP增量,相關產業市場空間巨大。
民生證券認為,圍繞智能機器人可以布局三大投資主線,具備系統集成能力,客戶資源深厚下游廣泛的系統集成商;某細分領域優勢突出,不斷拓展相關領域具備一定客戶基礎及實踐經驗的設備制造商;通過內外部合作整合進入機器人及自動化領域的上市公司:慈星股份(300307)、亞威股份(002559)、新時達(002527)。
機器人:機器人、新時達、博實股份(002698)、新時達、林州重機(002535)、三豐智能(300276)、智云股份(300097)、英威騰(002334)、京山輕機(000821)、海得控制、中際裝備(300308)、藍英裝備(300293)、匯川技術(300124)、金自天正(600560)、梅安森(300275)【點擊查看:近一周被機構調研的機器人概念股】
阿里巴巴發布國家發改委“十三五”規劃預研課題的草案《中國信息經濟發展趨勢與策略選擇》。在這份草案中,阿里建議,“十三五”期間中國基礎設施的投資和建設重點應由“鐵公基”轉向智能 、云計算、大數據。由此可見,云計算、大數據極有希望成為未來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重點。
同時,懷進鵬也提到,在5G技術研發和有關需求等方面,中國已開始布局和準備。未來,5G的應用范圍將會非常廣泛,如涉及無人駕駛、自動駕駛、導航、制造業、流通領域、新聞領域等。
航空發動機項目被譽為“中國心”。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曾專門提及航空發動機。業內人士認為,每年度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重點工程,后續都會獲得政策的有效落實。因此,,或許意味著發動機專項扶持政策已呈呼之欲出態勢。
另外,在航空領域里,嫦娥探月工程無疑是未來一段時間的焦點。就在3月12日,國防科工局宣布,探月工程將加大向社會開放力度,以此作為國防科技工業堅持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因此,嫦娥探月工程無疑將為相關企業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
另外,,有望于近期發布。該政策的出臺,無疑將給造船行業帶來一劑強心針。尤其是進入工信部船企“白名單”的企業,望最先獲得利好。
。這意味著人們將很快看到世界最大的軌道車輛制造企業“中國中車”的誕生。業內人士表示,合并后,中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商將合力開拓海外市場,推動中國裝備走出去,打造“中國制造”的高端形象。
另外,隨著中西部鐵路投資力度的加大,“一帶一路”的推動,以及城市軌道交通的大發展,都有望給我們國家的軌道交通裝備行業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
。提出2020年,新能源汽車在交通運輸行業的應用初具規模,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車和城市物流配送等領域的總量達到30萬輛。在政策持續加碼下,今年新能源汽車有望繼續加速普及,全年有望實現至少翻倍增長。
近日,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落地,為能源互聯網發展掃清了體制障礙。隨著電動汽車大規模推廣、充電樁建設提速以及儲能技術的快速應用,能源互聯網建設將提速,在售電側放開、電力自由交易、分布式能源推進的情況下,將誕生新的商業模式。未來的智能電網,將成為網架堅強、廣泛互聯、高度智能、開放互動的“能源互聯網”。
無獨有偶,國家電網近期也表示,將組織開展智能變電站建設,新建智能變電站1400座;組織開展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建設,安裝智能電能表6060萬只,建成投運“三線一環”高速公路城際互聯快充網絡。可見,隨著支持政策的頻出,將帶動新能源、智能電網等產業鏈熱度的持續升溫。
2015年3月,全球首批3萬部量產石墨烯手機在重慶發布。2015年將成為中國石墨烯產業爆發的元年,以石墨烯鋰電池有望最早實現產業化生產,另外伴隨著電動汽車的蓬勃發展,預計今年石墨烯鋰電池產品的商業化應用將在中國帶動100億元的產業鏈。
除石墨烯外,碳纖維是一種含碳量在95%以上的新型纖維材料。作為高性能纖維的一種,碳纖維碳材料已在軍事及民用工業的各個領域取得廣泛應用,從航天、航空、汽車、電子、機械、化工、輕紡等民用工業到運動器材和休閑用品等。可見碳纖維被認為是高科技領域中新型工業材料的典型代表,將為世人所矚目。
今年年初,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起新的‘精準醫療倡議’,美國將從2016年財政預算中為精準醫療項目劃撥2.15億美元經費。而據專家預測,中國國內基因檢測及其相關產業將可能形成每年超過1000萬人次以上的檢測市場,發展空間巨大,基因檢測的中國市場規模或超過千億元,精準醫療將成為中國醫療行業的新藍海。
在移動醫療方面,國家有關部委正在謀劃建立國家層面的醫療信息化平臺,各地醫療數據可以在平臺上互通互聯。據數據統計,我國移動醫療市場未來將保持高速發展,至2017年市場規模有望達200億元,未來三年年復合增長率超過80%,移動醫療或將成為“互聯網+”最大風口。
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繼續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并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走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其中農機現代化,高端農機發展再受關注。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將對我國農業發展起到深遠的影響,隨著高層對于農業現代化的重視,積極發展農業機械化將給整個行業帶來巨大的市場機遇。此外,在國家購機補貼政策的拉動下,連續幾年來,農民購置農機熱情高漲,農機銷售十分火爆,這將對農機板塊構成支撐。正可謂農業現代化,農機先行。